衛教園區
認識廣泛性焦慮症
發表作者:張勝傑醫師(精神科)/發布日期:2023/07/09/瀏覽次數:116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焦慮的情緒,它是一種面對外界威脅的正常反應,然而當這種焦慮持續存在,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時,你可能就得到了廣泛性焦慮症。根據調查,有5-8%的人終其一生曾罹患過廣泛性焦慮症,它的發病時間多在二十歲前後,病程通常為慢性但起伏不定,且女性患病的機會比男性多1倍。

 

廣泛性焦慮症的症狀除了包括過度的焦慮和擔憂,即俗稱的「厚操煩」,且難以控制之外,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公布的診斷準則,患者還必須出現以下六項症狀中的三項以上:

一、坐立不安、感覺緊張或在失控邊緣

二、容易疲勞

三、無法專注或腦袋空白

四、易怒

五、肌肉緊繃,尤其常出現在肩頸及頭部

六、睡眠困擾,包括難以入睡、睡眠易中斷或覺得睡不飽

這些必須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且明顯造成生活上重大功能的減損,如影響到家庭、課業及工作等。

 

臨床上除了上述坐立不安、疲勞及肌肉緊繃等身體症狀之外,患者從頭到腳還可能出現眼乾耳鳴口乾舌燥喉嚨有異物感、呼吸不順、心悸、盜汗、四肢發麻、胃脹打嗝、噁心、腹瀉便秘及頻尿等俗稱「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患者常為了這些症狀看遍各科卻檢查不出異常,進而加重其擔憂及沮喪。

 

廣泛性焦慮症的產生多與患者對外在壓力所造成的偏差認知及不良適應有關,而這些偏差的認知又可能受到自幼學習經驗影響。研究發現大腦傳遞物質中的血清素及去甲基腎上腺素分泌失衡會造成廣泛性焦慮症,因此可以調控血清素及去甲基腎上腺素的抗憂鬱劑是治療廣泛性焦慮症的主要藥物,但由於抗憂鬱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發揮療效,醫師常會在治療初期給予鎮定安眠劑作為症狀治療。

 

身為患者的親友,指責一切都是因為患者「想太多」或要求患者「放輕鬆」並沒有辦法改善他們的廣泛性焦慮症。除了傾聽與陪伴外,我們可以鼓勵患者保持正常生活作息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另外尋求紓壓管道與學習放鬆技巧也都能幫助調適情緒並與壓力抗衡。

 

許多廣泛性焦慮症患者以為自己只是失眠或個性「厚操煩」,長期在其他科門診領取鎮靜安眠劑或其他症狀治療藥物,這些人因為沒有針對廣泛性焦慮症作根本治療,往往焦慮沒有改善,卻造成了對鎮靜安眠劑的依賴。研究顯示,高達50-90%的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可能會併發其他的精神疾病,因此及時發現上述問題並求助精神科醫師,患者才能獲得適當的治療並預防病情惡化。